欢迎访问摩美得制药——摩美得健康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用药指南>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关键是什么?
2019-09-18    来源:民福康健康    点击:323

手机阅读

导读

中医辨证的关键和基本要求就是我们要明确病变现阶段的病位和病性,这是因为,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是需要通过排列组合构成复杂的“证”。

中医看病一般都会通过辨证来治疗的,那么你知道中医辩证的关键是什么吗?

辨病位

辨病位,即辨别确定病变现阶段证候所在的位置。

病位概念有笼统与具体之分。笼统的病位概念有表()、里()、脏、腑等。具体的病位概念则可分为空间性病位和时间(层次)性病位。空间性病位有心、肺、肾、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咽喉、表、半表半里、肌肤、经脉、胸膈、脉络等。时间(层次)性病位,如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这些时间(层次)性病位随着病程的阶段变化,而有浅深层次的含义。

认识和掌握每一病位的特定表现,有利于辨别证候的病位。每一病位概念各有特定的证候,如心悸、心痛等为病位在心的主症;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为表证的特定证候;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等为营分证的主要表现。

辨病性

辨病性是辨证中重要的环节,对任何疾病的辨证都不可缺少。由于病性的辨别结果,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确定,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气虚则补气等。

“病性”,指证候变化的本质属性,即病理改变的性质。病性的概念亦有笼统与具体之分。笼统的病性概念有虚、实、阴、阳、标、本等。具体的病性概念主要有:风、寒、暑、湿、食积、气滞、血瘀、气虚、气陷、血虚、阴虚、阳虚等。

每一病性概念都有特定的证候表现。湿的证候表现是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腹胀,便稀,舌苔滑腻,脉濡等;血瘀的证候是固定刺痛拒按,有包块,舌暗有斑点,脉涩等。

湿的证候表现是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腹胀

凡规范的证名,必有病性,一般应有病位。如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心血虚证、肝肾阴虚阳亢证、肺表风寒证等。

证素名正而言赅

证,古为證,《中华大字典》载“證”的含义有:告、验、证、谏、则、候、质、病證,共八项。在中医辨证学中就是指证候。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如素质犹本质,素性犹本性;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证与素合为一词——证素,就是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证素一词,言简而意赅,体现了辨证的实质意义,证素就是构成证()的要素。

证素不等于证候

所谓证候,主要可有两种理解,一就是指证,如证候规范就是指证的规范;一是指证所表现的外候,《诸病源候论》等所指的候,就是病证表现,如病候、证候等。我们主张从第二说,证候就是指症状、舌象、脉象等证的外候。但是症状往往指单个的临床表现,而证候则是指一组相关的脉症等。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变本质,即证素是对病变本质所作的判断,而不是现象。因此,证素不是指证候,但证素的确定,必须以病理表现为根据,即以症为据,从症辨证。

证素不等于证名

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临床上常见而规范的证(证名),都是由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相互组合而构成的。如肝胆湿热证的病位证素是肝、胆,病性证素是湿、热。因此,证素虽然是辨证的要素,但它是具体、基本的诊断单元,还不等于完整的证名诊断。一个完整、规范的证名,一般应当有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以及必要的病理连接词,如壅、束、阻、亏等,不能只有病性而没有病位,更不能只有病位而无病性。

证素中为何不讲病因

证素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病位和病性。中医学的辨证是“审症求因”,是根据证候而审得性质,所以辨证所确定的病因,实际上就是病性。即辨证所确定的病性,就是病变当前的病因,病性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因。“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证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病因决定的,而是与体质等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辨证所说的证素,称病性比称病因为好。若称病因,则七情是内因,辨证就应有相应证素,而实际上情志刺激主要是始因,导致气机的“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等便是后果,而阳亢、气滞、气不固等方为病性。

证素不宜称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并强调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据此,后人将其总结为“病机十九条”。因而有人认为病性证素当称病机为妥。其实,病机重在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病变的机理复杂,有种种可能,如阴盛阳虚、气滞血瘀、热极生风等。证素则是对病理本质所作的判断,是对当前证候的分析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有是症便有该证素,自然就会有一定的病机,证素的确定完全以症状等证候作为依据。证素是结论,病机是机理分析,虽为病之机要,但它毕竟不是对当前证候本质所作的直接判断。

病位证素的必要性

有人主张辨证要素只要病性,因为病性与病机的概念相似,而病位不是病机,因而证素不要提病位。首先,病机应当包括病位,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就有心、肺、肝、脾、肾、上、下等7条病位概念。其次,临床辨证不能不辨病位,肾的阴虚抑或心的阴虚、胃火抑或肝火等,其表现有所不同,方药治疗亦有差异,中医的证名诊断应当有病位。第三,近代研究证候规范的中医学家都主张辨病位,如方药中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称第一步为脏腑经络定位;张震“中医辨证规范化”提出病位证候,包括心、肝、脾、肺、肾等;柯雪帆《中医辨证学》第四章为病位辨证。

胃火抑或肝火等,其表现有所不同,方药治疗亦有差异

有无必要称病势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朱文锋曾对病势有过专门论述,其所研制的“中医数字辨证机”将气陷、气闭、不固、阳亢、阳浮、亡、脱等,在病机上表现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动态之势的7项证素称为病势。因此证素似应分列病势。但是,从本质上说,病势仍然可归属于病性之列,如气陷、气不固一般是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阳浮一般是阳虚的特殊表现形式。同时,许多病性本身都有势,除上述所列外,如气滞(郁结)、血瘀(不畅)、寒()、火热(炎上)、湿(下注)、等,不能说其中没有势的含义,“性”与“势”难绝然区别。因此,可将病势合于病性之中,而不是病势与病性并列。

病性与病理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病性宜称病理,又有医家认为称病理则与西医病理相同,而中医病理不如西医病理清楚,故应当回避病理概念。其实,病理者,病变的道理、原理也,中医称病理亦未尝不可,不能只允许西医说病理,中医就不能提。但为了避免一提病理就与西医的病理解剖连在一起,且气虚、气滞之类中医学的辨证认识,尚难按西医学的要求拿出相应病理结论,因而许多中医学家如方药中、柯雪帆等,都称之为病性,而不称病理。

KEYWORDS: 中医辨证
分享
摩美得健康网 本站信息不能代替医师的建议或作为诊疗的依据,请遵医嘱以保证用药安全。
© 2015 摩美得制药  咨询电话:029-33150041  33150095  传真:029-33250303